道门玄学:剑仙销声匿迹的原因

打打杀杀的年头早就过去了,像刀剑一类的冷兵器,目前还真没什么市场和大用处。关键时刻,它都不敌个拳头来得痛快。要是再碰上会擒拿、散打、跆拳道的,估计还没等拔出刀剑,就已经被人家制伏了。

毕竟拳脚高手好找,刀尖高人可不好寻。

当年《仙剑奇侠传》(以下简称“仙剑”)最火的时候,我还不知道成天想什么呢。那叫一个青涩呀!但你还别说,这部电视剧可真把我迷得够呛。刘亦菲那时候挺仙儿,人家的角色名字叫“灵儿”,更仙儿。胡歌倒也不差,正好跟“灵儿”配上,叫“李逍遥”。这种题材的电视剧,直接把剑提升了n个档次。

你拿到手里耍两下是什么水平?他们却把剑一抛,踩上去四处乱飞。如果这门技术到了科研专家手里,兴许能搞出一个宝剑黑科技——“大宝剑”?……

话说仙剑里面玩儿的都是“御剑飞行”。剑在电视剧里就像喷气式飞机一样。你想飞到哪里,就飞到哪里。

而剑仙当中唯一让我难忘的,就是号称“酒剑仙”的莫一兮。谢君豪也算老戏骨了,当年用南海十三郎的角色让人大饱眼福。其实他五官最佳的部分就是眼神。有足够的傲气,却又偏带几分忧郁。酒剑仙算是让他演活了。请容许我引用一下他的开场白:

御剑乘风来,除魔天地间

有酒乐逍遥,无酒我亦癫

一饮尽江河,再饮吞日月

千杯醉不倒,唯我酒剑仙

够拽吧?光是飞剑都不够,还要饮江河、吞日月。有酒有剑,不是神仙也赛过神仙。

除了他,还有没有吸引我的人物了?当然有。那就是谭耀文扮演的“姜明”。就是那个为了女人、爱情不求“大道”的热血小青年。他感情充沛的时候,还会念上一段《欲界飞空章》—“诸天炁荡荡,我道日兴隆”。这句台词被他念出来,真是分分钟让人膜拜的感觉。

后来仙剑续拍,又有了霍建华扮演的“徐长卿”。现代禁欲系大侠的兴起,我看就是这部剧里埋的伏笔。你要么爱,要么别爱。很简单。就怕自己明明爱,还要憋着不爱,憋着装无情,装冷酷。虽然如此,冷面具也依旧掩饰不了他炽热的心。你说一个年轻人,正是血气方刚,谈谈恋爱再正常不过了。但他出家作了道士,裤腰带就得勒紧,那话儿要是随便拿出来用,估计都够粉身碎骨好几次了。

霍建华禁欲系男神地位的奠定,应该说是靠《花千骨》。“尊上”伟岸高大的形象着实把了一堆迷妹。正常啦,小姑娘懵懵懂懂,最受不了这样的大叔。可大叔呢?我忍!我忍!必须忍!幸好导演最后安排他和花千骨在一起,不然得虐死无数颗少女心呦。

酒剑仙、姜明、白子画,都是用剑的,都属于剑仙的行列。但剑仙果然有吗?还是说仅仅算文人墨客想象出来的?其实,早在轩辕黄帝那个年代,就已经有剑产生了。而且蚩尤还曾经用特殊金属给自己做过“剑铠”。

按照这些记载,剑还停留于普通武器的范畴里。你根本看不出一点神秘性和特殊性。到了黄帝的孙子颛顼,这哥们儿可不一般。除了音乐玩儿的好,还有两把大宝剑。一把叫“画影”,另一把叫“腾空”。这就是传说中颛顼的法宝。四方有逆贼出现,画影腾空就能自动飞出去对付敌人,这武器换我我也想要啊。

而平时没什么战争因素,这两把剑就消停了?怪就怪在这儿,两把剑放于匣子里还会经常发出龙吟虎啸的声响。这就跟剑仙用的剑是同等水平了。

能让剑自带DJ效果并不容易,更别说龙吟虎啸了。按照过去的说法。能发出龙吟虎啸的宝剑,一种叫天授,就是上天后土或者五岳四渎等神灵所赐的。另一种就是自己探取天材地宝加工出来的。相比而言,天授那种要求颇高,基本上没有多少人够资格去运用。自己加工过的,起码你有话语权和最终解释权吧?搞不好直接扔了,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。神给的东西你扔一个试试,谁敢啊?

所以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业界横空出世了一位铸剑高人,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欧冶子老前辈。这老先生的出现,除了给全国年轻的铸剑师竖立了偶像精神,同时也让那些王公将相搞起了追捧铸剑的热潮。这个效应的产生,和当初时局的变幻莫测脱不开关系。

最重要的是,他的出现,把天授的不可思议深深映现在了人间的神兵之上。换言之,欧老本人就是上天的代言人,谁要是能得到欧冶子的剑,不仅脸面沾光,说不定还能跟人家火拼一番,挣出个国家来。所以这位老前辈非但是“名剑”的代言人,他还成了剑器质量绝佳的标杆。比如最著名的龙渊剑,就是由欧冶子制造出品的。越王勾践的五把宝剑也是欧冶子的杰作。湛卢剑、纯钧剑,这些名字就已经很高大上了,更别说它们的威力了。

但上面提到的神兵,除了颛顼的画影、腾空以外,都算不上剑仙使用的兵器。至于《列子》当中提到的含光、承影、宵练三剑,如果到了真正的剑仙手里,绝对还能把效力发挥出几十倍。

说穿了,剑仙是以剑为载体来修炼仙道的。如果离开仙道,那再厉害的神兵利器也没多大用处。

剑仙最早是没有固定门派的,它的起源现在还没有标准的定义。但我们从历史上有关的传说和曾经在世俗出现的高人行径里,还是可以略窥出一些蛛丝马迹。

按照陈撄宁先生的理解,剑仙属于地仙门的一支。他们修炼的地方当然极为讲究。过去我看有人将陈先生的文字演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,说炼剑仙必须找金气浓厚的处所,这明显是受了陈先生所说“将后天金气,变而为先天金气”这句话的影响,就冒出个要找金气浓厚的地方才能修剑仙的误解。

其实,陈的这段论述,是说有一部分剑仙不甘于尸解的成就,因此必须拿出旋乾转坤的手段,把身中的肺金之气化成先天金气。可先天金气究竟是个什么?所谓的后天金气转先天金气,用卦象说,就是从兑卦三转为乾卦三的过程。兑卦三在剑仙修炼里象征护身制敌的杀气。上面断开的那爻,代表自我损伤。要想伤人,先要自伤。是不是和金庸发明的“七伤拳”有点儿像?

剑仙修炼的过程中,以猛烈的杀气为意志力,先将自己的肉身炼成像冰窖一样冰冷,那冰冷的寒气就是兑卦三上面的一条阴爻。一旦身体冰冷,就意味着你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。无论从感情上,还是从身心状态上看,这都是一种自我伤害。所以大部分剑仙最后都是通过尸解来放下肉身,用剑气包裹着精神成就下品仙道。

如果不满足,就要将兑卦三的阴爻添满,即用炼内剑来代替炼内丹。而以外剑的本身作为外丹,通过真气与自然的转化淬炼宝剑,最后将宝剑发生质变,化成一道神光。这道神光就是乾卦三。然后再将这道光变成另外一种光来点化自己的肉身。一朝超脱,顿成上品。

所以后天金气转先天金气,那压根儿和找金气多的土地不搭边儿。我这么说,自然是晓得其中的奥妙。

因为剑仙一门,向来走的都是“拘魂制魄”之道。拘魂制魄,即变相的“金木交并”。五藏中,以肝藏魂,

肺藏魄。肝属木,肺属金。拘木就金,擒金制木,用这种看似争斗的“金克木”碰撞规律,来造就出一股新的能量,这就是所有剑仙修持法中千古不易的基础原理。

没错,金克木,象征锐利,象征杀伐。所以陈撄宁才说剑仙的性格都很古怪,甚至可以用孤僻来形容。利器显外,利气藏内,当然会显得冷峻,甚至极度孤傲。

我们再看陈撄宁传下来的剑仙口诀,就能清楚知道,剑仙修气的方法和普通丹道炼气的方法不仅不相称,反而大有逆着来的劲头。这是以修炼者自身真气所成的剑魂来与天上的月魄相连接。剑魂的形成,全是靠两眼精光混合神气扭结而来。肝开窍于双目而含魂。剑仙内炼第一步就是培养“剑魂”。

初步培育好剑魂,再利用天上月亮的精气来拘束这一缕剑魂,这就是拘魂制魄。比如“冷逼人难当,脱然冲口出。直向月宫飞,死力吞回腹”。这一来一回,就是一种相互的抽掣作用。通过一来一去的抽掣力,把魂魄完全拘制凝结,才算将剑仙的筑基功夫完成了一半。

通过这些描述你也能大概听出来,剑仙是比较冷门儿的功夫。因为他必须要满足相当的条件。我现在大略总结几点:

01.一定要有明师传授,必须真明白剑仙修炼的全部过程。没有老师指导,根本不可能成就。而且剑仙这门,基本都是师父看着徒弟一步步修持,有问题立马指正。千万别以为自己带个破铁入山就能御剑飞行了。

02.你得有防身的本事,用来避免野兽的侵袭。别说用剑气抵御,那是功夫有点小成后才能办得到。身体还没通,谈什么剑气?所以防身和保命的本领是必须要会的。

03.最好懂得医理,再会些符禁之道。关键时刻要是来病折腾你,身边没有特效药,你就等着over吧。医理的作用是清楚知道自己得什么病,怎么得的,该怎么治。符法和气禁之术除了有护身的功效,还能避免外邪的侵袭。当然,像速效救心丸这一类的应急药物,你还真得备那么一点儿,否则图遇危机麻烦就大了。这个道理,懂的人自然懂。因为剑仙修炼的过程中,到了后面必须用心火来混合内剑外剑,不然内外两把剑没法沟通,而内剑的力量也无法变得强大。所以其中心火的运用很容易让心脏发生类似病态的情况。那时候,除了真正置生死于度外的人,基本上十个有九个都会惊惧紧张,惶恐不安。所以过去的剑仙才都自制丹药,以备不时之需。

04.须择清幽之处,以水流环绕者为佳。空气要绝对的澄澈,避免人事的纷纭嚣扰。

05.得透得过男女欲望的关卡。在丹道中,如果没有断欲,没有将顺生人的本事扭转成身外生身的基础,那只能算是养生,不算修道。而剑仙对欲望的把控更严厉。因为他们炼气的方式非常迅捷,所以身体内部的气机无论怎样发动都会非常快,而且来势汹汹往往会大到难以自持。如果触犯淫欲,精关一漏,那种漏和梦遗可不同,而是像洪水爆发一样一泻千里。“尾闾不禁沧海竭”用来形容这件事一点都不夸张。真到了这个地步,非但前功尽弃,而且会直接让五脏六腑产生严重内伤,这辈子修仙都没希望了(除非得到一种东西,不是药、不是物)。

06.得有信仰。剑仙崇奉的都是怀有天地正气的上神,关键时刻,只要用至诚的心与其相应,那所有难关都会迎刃而解。可这又与别家毫无雷同。所有的修炼模式和求救方法都可以用“妙而平淡”来形容。

07.法天象地,乃至超脱天地两个符号的概念,通过一剑打破自身与外界的屏障,那进求大道便如指诸掌了。关于这点的开拓性论述,有机会再撰文详谈。

这7点基本上包含了剑仙修炼的所有必备条件。你看你能满足哪一条?至于成就的剑仙,已经把身心层次完全升华到另一种境界,懒于和俗人打交道,更不要说修剑道密法圆证三昧的大仙了。明白这些道理,剑仙销声匿迹的原因也就了然于心了。

说是销声匿迹,实为不可率传。当今社会,求剑容易,求仙难。炼剑容易,用剑难。那种神御八极,隐沦变

化的,没有仙骨和妙缘就不必浪求了。正像胡大川所说:

白衣苍狗成千古,意马心猿遍八方

一念忽回腔子里,依然瘦骨倚匡床

******赞赏 感恩您的慷慨赞赏(请识别下图二维码)。不论多少,是心意也是鼓励

欢迎关注关注网站:福智無邊Fzwb.org)。

道门玄学:孔雀东南飞 翱翔于生死之界的大神 负生灵出死地的摆渡人 大降伏与大守护之神

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,我是极其惶恐的,这必将是一个比当初写文昌帝君系列还要庞大和深邃的主题,不知道应该如何将他写的,既具有可读性,又有足够的逻辑性。

战战兢兢之中,还是要动笔。

事情的原初,是去年年底,big流感在人们之间传播,恰好那个时候我在写断瘟法类的鉴赏系列——只是鉴赏,并不是推介什么,因为我一贯的理念是尊重客观规律,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出来,必然有阴阳两种推动力,以我们搞玄学的人的角度来看,瘟疫的流行,一则是疫气的传播(可以类比病毒和病原体的传播),二则是疫鬼瘟神的推动,莫说我们不如专业的医生通晓病理,就算是面对疫鬼瘟神,有时候也是力不从心的,不是说你受了什么法箓,接过什么传授,会做什么牛批的科仪,就真能完全扛得住疫鬼瘟神,这里也是有比例的。

我当时写了几篇道门断瘟法鉴赏,而且在里面承诺了要写佛门断瘟法鉴赏,但是一直拖着没写。还没写呢,流行已经过去了,再单开一章专门写,有点不值当的,索性就合并了。

毕竟,佛教的孔雀也很值得一写,孔雀大明王菩萨,如雷贯耳啊。

不过我打算后头再写孔雀明王。

先要打破一些成见——比如,很多人认为,道教的孔雀是先有了佛经孔雀才出现的,当然,这其实有一部分是对的,确实是佛教孔雀经流行开来之后,道教才有的孔雀经。

理由呢?

道教孔雀经里自己说的啊。

《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》,是道教孔雀经的全名,开篇上卷即说:

忽有一天母,驾孔雀而来,此乃佛中即孔雀如来,道中乃是宝月光皇后玉皇圣母。统集孔雀经中诸大善神,俱来参听法音,皈依大道,重演道德孔雀灵文。愿向道中,能与世问众生解除厄难

下卷又说:吾为释天教主,如来行相,道乃名为宝月光皇后圣母。道释两门,并同一气之源。累劫修来,得证正道。愿世间众生,或有一切男女,以生作死,已死作生

这么直白的在经中就说两教同跨的神灵,这还是独一份儿。很多人就以此为依据,认为道教的孔雀信仰要晚于佛教,这其实是有点证据不足的。虽然说佛教孔雀经成书于晋朝,道教孔雀经成书于元明,由五十代嗣汉天师张国祥点校,并收录入《万历续道藏》。但信仰,经书的形成只能作为一个维度。

当然,我们没必要去掰扯这个早晚的问题,早早晚晚,修持才是个人的,不修持,只探讨早晚,探讨两年,依旧落得个牙尖嘴利而已。

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,中原大地,虽然不产孔雀,但是正如我们不产狮子,但是文明中有一头九头狮子一样,汉民族的文化中,孔雀的神格早已具备,而且其中内涵的细节,跟佛教的孔雀明王,确实有相似——我更希望读者们可以以客观的目光审视文明的发生和融合,比如轴心时代,各地的文明并没有沟通,但是都各自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,其中的机理,虽然各说纷纭,但是无疑,我们必须承认每种文明的独立性,在独立性的基础上谈相关性和融合度

比如,孔雀东南飞。

为什么是孔雀飞,而不是别的东西?

为什么往东南飞,而不是其他方向?

尔雅·翼卷》中记载:“孔雀生南海,尾凡七年而后生 ,长六七尺,展开如车轮,金翠斐然 ,始春而生 ,至三四月后凋 ,与花萼同荣衰

这里有一个伟大的“同构”,我觉得如果我们去深刻的理解中国古人对于孔雀的认知,非得还原这个同构不可。

《尔雅》的作者是不可考的,但是他的成书年代,学界大概有定论,大概是秦汉时期。在这个时期记载孔雀,足够说明孔雀已经在——至少是在上流社会是形成了概念的,但是因为没有生物学方面的观察,使得这个印象会偏向“与神话传说”合流

同构,指的是指某个共同的元素为多个元素所共用的现象,这是一种美学现象,也是一个数学乃至逻辑学现象。我们的经验是,假如一种道理被多个学科援引,那么很可能这个现象就是发生在所有学科的。任何一个文明的先民,对于“生(alive或者life)”的认知,都是从植物开始的,我之前写文昌帝君的时候,写过关于梓树神的事情,实际上包括后期民间的哪吒传说——莲藕做身体,实际上都是这个认知的延续。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事物,可以跟植物发生同构,那么这个事物,非常核心的意象,就是“生生不息”。

西方浴火重生的,叫做不死鸟(Phoenix),后来近代某舔狗,翻译为“凤凰”,其实是不对的——不纠结这个名字的问题,不死鸟的特性,就是周期性的生命,这个特性,与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植物,是完全一样的。

所以,孔雀在相当早期的时候,在人们心中的“隐晦”的传递的信息,就是“生生不息”的,我们阅览佛教诸孔雀的相关经文后,其实并没有发现孔雀明王有很特殊的对寿命方面的增益——辟除横死之类,属于共法,并不算是特殊的功德,但是为什么日本密教,在归纳的时候,会把孔雀明王跟药师佛、普贤延命尊一起,算作是“延寿三尊”呢

其根柢,大概是孔雀在华夏古老传说中共同且隐秘的认知。

所以我们要回答上面的问题。

为什么是孔雀飞,而不是别的鸟?

因为唯独孔雀有生生不息的意味,其他的,诸如凤凰——凤凰在彼时,还没有因为郭舔狗把不死鸟(Phoenix)翻译成凤凰而具有浴火重生的能耐,所以有这个能耐的,只有孔雀

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,一个沉河,一个自挂东南枝,死,指定不是最后的结局,若想表现反抗,那必须要生,死而后生,这才是反抗,所以必须要有孔雀参与此事

两人合葬在华山——这里应该是指安徽安庆市和桐城之间的“花山”,此山正好在庐江府的东南方,所谓孔雀东南飞,也就是一个涵盖全篇的比兴手法了。把刘兰芝比喻为孔雀,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,正是在开头就隐喻了她被婆家驱逐,返回娘家的方向以及思念焦仲卿故而留恋不舍的“五里一徘徊”。

刨除这些文学上的手法,作者在选用素材和喻体的时候,从无意识之间,择取了孔雀这一意象,也就恰能说明,孔雀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隐喻和地位。

第二个问题,为什么往东南分而非往其他方向?

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,刘兰芝她娘家就在花山附近,而花山就在庐江府东南方——焦仲卿选择上吊,也是挂在了东南枝,死也要面向爱妻的方向。重重隐喻,令人动容。

而作者选择孔雀作为喻体,那么飞往东南方,也必然会成为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——还记得我前文说得“同构”吗?孔雀必然飞往东南,刘兰芝也必然回到东南。

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记载,南方……有翠鸟,有孔鸟,孔鸟就是孔雀。

《汉书》卷九十五《南越王 ·赵佗传》载南越王进献给汉文帝 的供物有 “翠鸟千、犀角十 ……生翠四十双 、孔雀二双”等。

无一不说明,孔雀的老家就在安徽东南的南海上,“东南飞”,就是要回到故地,回到老家。

那么为什么一定是东南呢?因为天倾西北,地陷东南,那里是冥国,是阴间的入口,是生命再次轮回的通道。

孔雀将穿越生死之界,将两个人送到另一个黑暗,但是有美好和希望的世界。

我们在道经《孔雀经》中,看到这样的描述:尔时元始天尊再告左右侍真日:吾今演说孔雀尊经,无不感应。此经尊妙,普度无穷。为汝众等,演说消愆地狱灭罪之因。……只用几卷真经,无拘无束。黄金虽贵,不保前程。能诵此经,俱得解脱

有点《灵宝大F》中关于朱陵度命天尊的意思了。其实差不多的,如论神格,各类鸟形的神格都差不多,凤凰、不死鸟、玄鸟、朱雀、青鸾、孔雀什么的,都有相似之处。

先聊这么多。

愿孔雀宝月尊,于生死之界不舍我

很久以来,在我们的印象当中,道教做超度,就是以炼度为主,其体系一般以灵宝炼度为基准,科仪大概是萨祖的青玄济炼,佛教显宗可能单一一些,早些年,还经常能看到死丧人家里请瑜伽僧念焰口,现在焰口成了大科仪,一般寺庙里搞成了转经转咒,念个佛号了事,这以前是居士林因为念不了大经才这样搞的,出家人也这样,有点贪便宜了。

自明朝洪武朝太祖朱元璋开始,就清理天下的道观和寺庙,不仅设立了出家的年限,还要求僧道到京考试,考过了给牒,“不通经典者黜之”。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举措,就是给天下的道观和寺庙进行分类。

道观总体就分为正一和全真,直到现在依旧是这么分的。

佛寺就复杂一些,分为禅寺、讲寺和教寺,也叫瑜伽寺。禅寺就是坐禅,比如高旻寺,未见高旻寺举办过什么焰口施食,放生大会之类,讲寺如浙江多宝讲寺,专司讲经说法,瑜伽寺,就是专司做法事搞经忏的寺院。当然这个分法到了明后期就不十分流行了,很多讲寺也搞经忏,很多搞经忏的庙也讲经,不过禅寺还是比较稳定。

其中瑜伽寺的僧人,就叫做“瑜伽僧”,这里说瑜伽,很多人想到两种情况,一类是现在搞得哈他瑜伽之类,一种锻炼身体气脉的功夫,在这里并不是指的这个;还有就是密宗说得马哈瑜伽阿努瑜伽之类,这里也不是这个意思。瑜伽僧在魏晋时期就有,这一类僧人,有的出家,出家的瑜伽僧跟其他僧人受的戒律都一样,也是住在寺庙守清规戒律的,还有的不出家,类似火居道士一样,平时在家务农养鸡,有事儿就戴上大帽去庙里念经,叫做香花僧。

为什么啰里啰嗦讲了一堆宫观寺庙分类和瑜伽僧?

因为要引出广泛流行于民间——或许不是民间,也有庙堂的另外一种超度科仪:

孔雀尊经科法

比较有意思的是,佛教的《大孔雀咒王经》中,并没有刻意强调孔雀明王的超度之能,但是我国民间以及日本,都非常重视孔雀的超度

这里的奥秘,大概要追溯到华夏民族在秦汉时期就存在的,对孔雀的群体印象和认知——我更愿意称之为,群体记忆。在漫长的过程中,拥有同样灿烂文明的印度国土传来孔雀咒王经,两种神格开始发生磨合和融合,在春雨润物的无声历程中,完成了对佛教孔雀大明王的神格改造

日本非常重视孔雀明王尊,一方面日本有其固有的“物哀”文化,活得好好的,就要想到死,所以日本的死亡美学非常发达,死亡的传说也非常凄美,所以至今日本仍然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。我想这种特性,恰恰成为了发扬孔雀明王的一方沃土,因为孔雀明王既是无比威猛的战神,又是无比自在的行者,可以自由穿梭于生死之间——人,说白了还是向生的,没有向死的,向死,也是为了生。所以孔雀的神格非常契合日本的民族性。但是要明白,这里的孔雀的神格,已经是接受过华夏文明改造的了。

喜欢看日本动漫的朋友,对“役小角”这个人大概不陌生,役小角是大概唐朝高宗皇帝李治那个时期的人,日本当初出于小鸟和奈良两朝之间,是孔雀明王修行很厉害的人,创立了修验道,大家不必关注他因为修行孔雀明王获得了多大的神通,据说他因为被当时的日本国主怀疑谋反而被裁处,但是他骑着孔雀逃出生天(只是其中一个版本,因为史料甚少)。后世对于孔雀明王的尊崇,实际上用其降伏鬼神,还排在第二位,最主要的就是崇奉孔雀明王这种超越生死的能力。

最终,这种认知被道教落实在经典上

元始天尊说孔雀尊经》在武当山石窟中被发现,太和紫霄宫李提点从舍身崖洞寻得,这个过程,是比较典型的道教经典的来源之一,我们知道,祖天师张道陵降魔护道天尊,怹的符箓之术,就是得自鹤鸣山石洞中,这一类的故事还有很多,这个模式,有点像西藏佛教的“伏藏”。

孔雀尊经被从舍身崖洞中请出,受皇帝的旨意,由当时的第五十代嗣汉天师张国祥真人负责点校,并编《续道藏》中。

明清时期,这部经最常见的用处,就是在度亡道场上讽诵,并且还要编配上曲牌和乐器,吹拉弹唱不一而足,民间称之为“谈孔雀”。

谈经这种形式,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,就是把晦涩难懂的佛经、道经,编辑成偈诵、故事,然后配合乐器一起唱出来,既可以唱,又可以又唱又说,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西河大鼓或者乐亭大鼓书,艺人讲《三国演义》,说一段故事,然后到了赞颂的部分,就抄起鼓和铛子,唱一段。这既可以作为一种严肃的宗教形式——宣讲和布道,也可以作为一种令人欢乐的民俗形式,出现在各种庙会和道场里面。

谈孔雀,就是对这种“谈经”形式的继承。与此类似的,还有民间的“宣卷”。

谈孔雀,是一种宣讲孔雀经的形式,自有孔雀经开始,大约宋元明清,家里有了白事,一定要请僧道来宣孔雀经,那么根据所受传承不同,宣的经卷就不同了,和尚或者香花僧,就要宣《孔雀咒王》或者《孔雀大金曜》,道教,则宣《元始天尊孔雀尊经》,两种均有编配完整的科仪、曲牌、调子。

何以见得呢?

西游记》中,唐三藏路过大唐边界两界山的时候,差点被老虎吃了,多亏一个猎人,射杀了老虎,救了唐三藏,唐三藏跟诊猎人回家,吃了素斋,听闻他们家新近有了白事,就为他们诵经,我们看里面怎么说的:

三藏方敲响木鱼,先念了净口业的真言,又念了净身心的神咒,然后开《度亡经》一卷。诵毕,伯钦又请写荐亡疏—道,再开念《金刚经》、《观音经》。一一朗音高诵。诵毕,吃了午斋。又念《法华经》、《弥陀经》。各诵几卷,又念一卷《孔雀经》,及谈苾刍洗业的故事。早又天晚。献过了种种香火,化了众神纸马,烧了荐亡文疏,佛事已毕,又各安寝。

其实这个顺序,是明朝民间度亡的顺序,佛教是没有的《度亡经》的,那么到底念的是啥,肯定不能是佛经的,估计是《打灯科》,里面包含了《回圣》《开灵》《水忏》《十王表》《悬旛》《方筵偈》《发司命牒》《请水》《扎门神》《家堂偈》《请佛圣》等独立段落,明眼人一眼看出,这就是民间道教的科仪逻辑。

文中说“谈比丘洗业的故事”,这里的“谈”,也不是谈论的意思,其实就是宣卷。要配上词牌唱着说的。——我们想,假如这个电视剧让印度来拍,此处就应该有动感音乐了。

上图为明版孔雀经中,诸天演奏音乐而“谈孔雀经”的场景插图。

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古典小说《金瓶梅》中,有西门大官人葬其小妾李瓶儿的桥段:

……领十六众上堂僧来念经,穿云锦袈裟,戴毗卢帽,大钹大鼓,早辰取水,转五方,请三宝,浴佛;午间加持召亡破狱,礼拜《梁皇忏》,谈《孔雀》,甚是齐整

实际上,孔雀的度亡传统,在漫长的唐宋时期,都没有被开发出来,是《元始天尊说孔雀尊经》出世之后,才逐渐兴盛起来的,里面关于孔雀明王神格的改造和融合,是极其明显、不言而喻的

此经能解铁围,此经能救患病……此经能破诸大地狱,此经能护国土一切刀兵,此经能灭虫蝗,保护善人。”“皈命孔雀大慈尊,皈命天王诸圣真。”“誓愿救度,慈济无边……大悲大愿、大圣大慈。”

就《尊经》原文中来说,在原有佛教孔雀经的基础上,增添了超度破狱的说法,之前还是以守护、破咒、解毒、伏龙、降雨为主,现在则是重点阐发其破开地狱,救拔众生于苦海的功能。

在我曾经阅过的四川度亡道场中,有一门《开方科》,大概是用来开辟五方通道,让亡魂无碍来到坛场的一份科仪,其中在启师启神的时候,会把孔雀明王放在跟师脉同等重要的位置:

西天东土传经演教历代示寂祖本宗师

堪舆会上南泉教主普庵、祖师栾巴二大真人

阴阳起教南宗北派羽化真人

炼度会上南方金耀孔雀明王尊佛

能不能看出来是四川的科仪?因为有栾巴祖师啊。

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。中间的味道,大家要细细品味哦。

学术界对于孔雀明王不太重视,所以至今,研究唐宋元三朝孔雀经法的教授有寥寥几位,明清孔雀研究,几乎就是空白了,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现象,难不成大家都对于修修补补比较感兴趣,一篇《孔雀东南飞》,从里面各个人物的视角、用词方面各种探讨论文不下四十篇,有些看起来,除了评职称用一下,根本没有意义。但是对于明清孔雀经法演变这么大一个课题,居然没人搞。

简直是丧心病狂。

“谈孔雀”的问题,学界已有猜测,因为现在确实已经没有这种形式了,建国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这种形式已经消亡了,但是孔雀度亡之能并不会因为某种形式的消失而消失,这一点还是要着重提一下。

学界对“谈孔雀”有两种解读,一种认为谈就是“弹舌”,因为在《孔雀咒王经》以及见如长老在法门寺地宫里发现的孔雀经梵本(林光明教授重新翻译),都记载了大量的“大段密咒”,篇幅长,声音极其晦涩,需要好多弹舌音,“若是寻常字体傍加口者 ,即须弹舌道之”,唐朝不空三藏在译经的时候,就有类似的注解,所以有人认为“弹孔雀”,是在念诵这些佛教密咒的时候,使用弹舌音。

这个并不是空穴来风,一种技术的评价标准往往很出人意料,比如外科医生比赛缝鸡蛋,把鸡蛋倒过来蛋液不流出来,这是基本功的比拼,那么既然孔雀经可以配乐演唱,那么对于密咒音韵的讲究也是非常正常的,舌头必须弹的灵活,该打嘟噜的地方决不能翘着舌头蒙混过关,但貌似不是主流。

主流的说法还是“谈孔雀”,其实就是唱经说经,里面有“谈论”,有“演说”,也有“唱曲儿”,这才符合“谈孔雀”的定义。

抛开民俗不谈,假如回归孔雀明王这位大神的无边威德,可能只谈一个“超拔”是不够的。

毕竟这是一位战斗力爆表的大战神,当孔雀明王发飙(当然他不可能发飙,只是一个比喻)的时候,什么神仙都得退避三舍。

民间有传说,孔雀生了俩孩子,一个是孔雀,一个是大鹏,孔雀最恶,能吃人,有一天,佛祖释迦牟尼在雪山修炼,被孔雀摄入腹中,本来想要伤他性命,但是佛祖怜惜生命,没有动手,但是如果被孔雀拉出来,那就有点脏,恐污了金身,所以破开其背而出。

这个糟糕的图片,来自伟大的《西游记后传》。

因为佛祖是从孔雀腹中出来,所以叫“佛母”,就是佛的母亲,那么自然大鹏金翅鸟因为是孔雀明王的兄dei,所以就成了佛祖的舅舅。

这个故事可以说相当扯淡。当个民间故事还可以,但是如果真的认为“佛母”就是“佛的母亲”,或者有把佛祖吞下去的桥段,那真是不可救药了。当然这里我们没必要再浪费篇幅讲女性佛的问题——实际上,很多佛的女性形象,都是传入华夏之后,由中国人自己阐发改造的,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孔雀佛母、准提佛母、观音老母等等,唐代那个长胡子的观音楞成了娘娘,这也挺吓人的。

孔雀与大鹏,是佛教中——实际上不能讲佛教,而是民间信仰中,最负盛名的两位鸟形大神。为什么说不能讲佛教呢?讲佛教,就要说教理教义,这跟俗世的认知可能就有较大的出入,比如我们说大鹏,民间认为岳飞就是大鹏金翅鸟的化身,因为岳飞字“鹏举”,我们都知道,这仅仅是个故事,不能当真,但是不可否认,岳飞和大鹏金翅鸟在神格上有无相融,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,岳飞固然不会飞,但是他速度极快,而且出幽入冥毫无阻碍,这个特性,其实就是鸟类神灵的特征——我三界靖魔大帝岳武穆将军,乃是东岳速报司之判官,速报司啊,你听听。

孔雀也是一样,民间既然流传孔雀“最恶”,就说明他绝不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菩萨,实际上,佛教对他的定义,就是“不忿怒的明王”——但也是明王来着。

道教更倾向于定义孔雀明王为一个女性,这体现了民间或者说华夏文化圈中,对于孔雀明王的统一印象和认知。

孔雀明王,向前围绕三匝,上白天尊前:妾辈女流,身居两门。今日幸闻,得睹慈颜演说经法,愿垂救度。

这是《元始天尊说孔雀尊经》中的语句,孔雀明王是自称“妾”的。但是这个女性——或者说道教大部分混出头的女性神仙,大多都是这样的,非常凶悍,一般都有战斗力。

比如斗姆元君,这就不说了,手里那些兵器不是摆设,其最初的形象北阴圣母,也是有战斗力的,九天玄女,提着剑,不好惹,泰山圣母碧霞元君,九州兵马社令的大总管——至少是五大仙家的顶头上司,到现在,山东顶仙的大堂口,每年要往泰山烧“包袱”,类似交税或者缴公粮。临水夫人,也是持剑持牛角的,分分钟兵临城下。你琢磨琢磨,凡是这些混出头的女神仙,哪有一个是贤妻良母的?

妈祖可能是意外,但是手底下的将军,一个比一个能打。

孔雀明王,在佛道两教,均是作为大降伏、大守护的神灵来对待的。不管佛教方面怎么讲,这一位尊神,虽然有“出世间”之本性,但是其传入的因缘和法脉发展的方向,均是以世间事业法为主,重点在于对修行人作害的罗刹、龙族、修罗、恶鬼、诅咒等进行制约和解除

佛道二部经书,里面的内容大同小异,都详细讲述了孔雀明王可以降伏的部众,当然表述不会特别直白,会以“参会群众点名”的方式说出来,比如,元始天尊一讲经,“东方九炁天王统领本方苍帝”“锡南方三炁天王统领本方赤帝”“诸大力神众,无鞅飞天神王”“天宫二十四位玉女”“降魔二十位摄邪救难罗叉女”等等就前来听经,这里面是一个表征,除了那些元始天尊一讲经就会来集会的五帝五老之外,下面这些,其实都可以算得上是“某某经会上一切圣众”,这个角色,一方面会充当这部经所传讲的主要神灵的“眷属”,就是可以帮助大神做事情的,一方面则会充当此经此法的“护法”“护经”的神灵,还有,就是遇到这一类“眷属”找麻烦,可以找他们的顶头上司孔雀明王来解决。

这个逻辑,宋以后的经书都是一样的,无论佛道。

实际上,讲解孔雀经法的文章书籍有很多,能传这个法的,道教我真不知道了,现在有几个道观还是念孔雀经的,但是真正组织来“谈孔雀”的道观,据我所知,应该是没有了,不知道哪位读者的家乡有能谈孔雀经的庙宇道观,我一定去做田野调查。

佛教方面,本来孔雀明王法也基本上是中土失传,在东瀛国土上还有当时唐代时带过去的孔雀明王,还有隋唐以前就传过去的役小角这一脉的修验道孔雀法,华夏地界,是基本算是失传的。

不过台湾的见如长老为了孔雀法传承的恢复做了相当大的贡献,并且在台湾建立了开成寺,将所在的山,命名为孔雀山。因为见如长老是西安人,所以圆寂前经常回西安,并将孔雀法的传承留在西安石佛寺。香港圆融仏学院的宽济法师,早年曾在日本高野山学法,圆满后回国开山,建妙宗寺,每年也有比较纯正的东密孔雀明王灌顶。

道教孔雀法,只能从文献中得知一二,就民国来看,云南是有的,浙江是有的,山东也有,只是没听说有哪位道长是专持孔雀法的。现在可以找到的,只有甘肃通渭湛龙观,当年在打醮的时候,念过《元始天尊说孔雀尊经》,两个多小时的视频,现在在腾讯还能找到。我不确定是不是正宗的“谈孔雀”,但腔调美妙,应当是按照曲牌子来唱的。另外,经过读者提醒,上海道教界还有孔雀经的传授,但是我不太熟悉上海道教同仁,如果有感兴趣的,可以去寻找一下,看能不能学会弹经。

就义理来说,无甚可言,大家可以参考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种孔雀经法的研究,就我曾见过、用过的功用来说,孔雀法非常快速和灵验的,有七个方面。

第一,对于淫欲心之降伏特别有效;

第二,对于外人诅咒、壓胜、下蛊等黑术的解除和抵挡特别有效;

第三,对于耗鬼(大耗小耗)的驱赶和抵挡特别有效,这样的话,漏财破财的事情会发生的少,脑子不清醒老浑浑噩噩的事情会发生的少;

第四,治疗皮肤病和血液病,免疫类的病特别有效;

第五,更容易跟土地、境主、城隍、水域之主结缘,尤其修的好的话,他们会主动护佑并且帮忙办事;

第六,替送(替身法的勾摄和送归)、搜刷(净宅时对境域内的鬼妖魔魅的搜索和抓取)、净宅之事特别有效;

第七,对于福报、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看护和增长特别有效。

以上都有实例实证来说明,不过再写故事,就有“许以重利”的嫌疑,实际上带着很大的贪念去贪法并没有什么好处,所谓“先以欲勾牵”之语,是一个应机的事情,是碰到了,然后顺着天机进行引导。你喜欢什么就满足你什么,这不叫先以欲勾牵,这就叫方便出下流

所以有以上需求的朋友,在冷静分析、客观看待,并且做到更广泛的了解以及掂量、权衡之后,可以去寻找一下孔雀法的传授。

我偷偷透露一个秘密。

一个修法,怎么修,重要性尚且排第二位。

谁传给你,很重要。

面对面教,和打电话或者发邮件,也是不一样的。

所以网上资料虽多,但是看了也修不成的,就跟比这道藏画符一样,少有灵验。诸君自忖。

我不会,别找我,找上面那些庙和宫观的大师就好了。

PS:为什么 诵孔经可以感召本土道门的护法,因孔雀明王(观音菩萨)皆为佛道共通的本尊,在东土会感召除了佛门护法外 会感召非常多本土的道门护法护持!

******赞赏 感恩您的慷慨赞赏(请识别下图二维码)。不论多少,是心意也是鼓励

欢迎关注关注网站:福智無邊Fzwb.org)。